父子攜手小麥田 - 麥農張文炎張閔翔

 

父親張文炎

 

父子攜手小麥田

轟隆隆的引擎聲,麥農足足等了4個月,終於來到收割這一刻,25歲的新手農夫張閔翔,是村裡少見的年輕面孔,但張閔翔能做的不多,習慣雙手插在腰間,要聽父親發號施令。麥農張閔翔:「我爸爸只有教我怎麼烘麥,沒有教我怎麼挑選。」

張閔翔的父親張文炎,站在磅秤前把關,何時收何時放,老手憑直覺做事情,主導權在他手上,深怕出錯丟了面子。麥農張文炎:「這要送去金門當種子,台灣也有人需要這種子。」

兒子阿翔被分配到的工作,幫袋子封口,父親似乎不太滿意。麥農張文炎:「這張單子夾在這邊就好了,這樣轉一下就過去了,現在地板掃一掃,不可以再下麥粒要換別台。」

總是站在父親後面看著學,很難觸碰到決策面,半年前張閔翔回家裡幫忙,起初的理由很簡單,只因為工作不順利,張閔翔當過22K的工廠作業員,也在學校擔任 社團老師,始終打不起勁,沒有目標,職場上繞了一圈才發現,他最喜歡的工作也是最熟悉的工作,從小每天看父親在田裡種小麥。

開始跟父親一起工作,時間久了才發現,意見不合的次數越來越多。麥農張閔翔:「跟爸爸起爭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產量,在要怎麼做的時候,我會覺得一定要顧到品質,可是我們主要農夫都是求量。」

父親為了衝高營收只追求產量,兒子重視品質大過於產量,張閔翔有自己的想法,緊抓不放的筆記本,持續放大父子倆的矛盾。麥農張閔翔:「這一批記錄下來大概 都是在,7成3到7成5左右,就是我們採濕的回來,烘乾以後出來,大概剩下7成3左右,我們把它記錄每一區,它大概一開始採收回來,跟烘乾比例是多少,我 們可以去計算後面,那一區施肥管理要怎麼做,哪一區的田會比較肥沃。」

花時間做農田管理,在父親眼中根本是多餘的,張閔翔被父親嫌棄,也罵過幾句,他無力改變現況,萬一收成產量往下掉,家裡收入的確會減少2到3成,張閔翔暗自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持續製造跟父親溝通的機會。

 



麥農張閔翔:「要趕快去吸收其他人不同的經驗,所以用鉛筆是最好紀錄的,它不是說沒有把握,是說當我有更好的想法,我要馬上寫下來,馬上去做改變,初開始 接觸,所以我們的想法可能有可行,或者是說心裡覺得是OK的,我記錄完以後跟爸爸討論,或是跟附近農民做討論,會發現這樣做,可能還有其他改進空間,這時 候鉛筆就很好用,擦子拿出來馬上塗掉就可以寫,這些我在每天晚上回家都會做統整。」

想法隨時在變,做法也得跟著改,下田才半年的新手麥農,跟在父親身邊工作,體會到什麼叫做「世代隔閡」,這時候老天爺給了張家父子,一個磨合的機會。

雨下得太多,燕麥穗掛著雨滴,試種第3年的大燕麥,熟的不太均勻,張家父子在田埂邊巡視,發現意料之外的慘況,有一部分成熟的燕麥倒伏。麥農張文炎VS. 兒子張閔翔:「這個地方可能就是,當初灑麥種太過密集,這邊倒伏的地方,再來灑太多肥料,兩邊集中肥料放太多,稻穗長太大又太高,這邊地勢又比較高一點, 風一吹就倒了,所以肥料一定要記錄,明年肥料我們一定要算好劑量,如果肥料放太多又會倒掉。」

施肥沒有量化,導致燕麥田倒伏,張文炎頭一回主動開口,要求兒子管理施肥數據,父子倆終於取得共識,關係出現轉機。

4月豔陽天,把小麥曬成金黃色,麥穗低下頭穀粒飽滿,老麥農張文炎看著這一片,佔地一萬公頃的有機小麥田,開始檢討自己,總是憑直覺做事情,老手也有失手 的時候。麥農張文炎:「前年我在霧峰種了10公頃,他那個地方不通風,比較封閉,北風吹進不來,那一次我到那邊種成績不好,去年到大肚山台地去種,剛好碰 到下雨,種的時候下雨,結果要收的時候也下雨,所以穗上發芽,那次算失敗,去年算失敗,因為收的量很少,品質也不好。」

賠掉多少錢,金額有多龐大,張文炎始終不敢說出口。麥農張文炎:「以前靠我自己,大概地方我看一看,啊,可以我就種了,現在比較重視說,要用紀錄還有觀 察,還有一些氣候因素,我要去分析它的一些狀況,然後再來種植。」記者:「所以有沒有覺得,兒子的加入是對的?」麥農張文炎:「嗯,我兒子回來幫忙以後, 他幫我記錄一些,我跟他講,然後他就紀錄下來,欸,今年就不一樣了。」

聽到張文炎親口肯定兒子,代表他終於敢放手,讓兒子主導農田管理,張文炎去年想轉型種有機小麥,身邊親友都說「不該種會減產」,張文炎開始猶豫,後來有了 兒子張閔翔的加入,張閔翔也到中興大學進修農業,更加確認有機種植,是本土農業的趨勢,價格想賣得比進口小麥好,提升競爭力,必須轉型,改種有機小麥。

麥農張文炎:「小時候我們就這樣,從這邊經過就拔兩根小麥,大人看到就會罵,『啊,你偷拔我的小麥』,然後我就跑給他追,以前都這樣把它拔起來,然後搓一 搓吹一吹,就把這些小麥,直接送到嘴巴裡面,嚼一嚼,過一段時間,它稍微會有點黏稠,你把它吞下去,這也沒關係,吃起來有一點淡淡麥的香味。」

正是因為沒灑農藥,才能這樣豪邁地,把小麥直接往嘴裡塞,堅持守舊的父親,急於改革的兒子,彼此妥協讓步。

 



沖天炮嚇不走麻雀大軍,變成另類的麥田廣播,像是在通知小鳥們,小麥吃到飽準備開飯了。麥農張文炎:「沒放炮就沒來,放了鳥都來。」
放沖天炮嚇麻雀,這就是老派作風,在張家麥田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畢竟小鳥吃剩的才是農民的。

老一輩的經驗,並非完全捨棄不用,張閔翔割草不除根,是父親教他的,必須將泥土養分留給小麥,除不完的草就讓它長吧!

廢棄的國小教室,變成推廣小麥文化的地方,張文炎一手打造麥根小學堂,最初教導遊客去做精緻的DIY作品,張閔翔事後發現,作品完成度並不高,難以保存,跟父親長輩討論之後,決定回歸簡單創作的概念。

小學生的課桌椅,讓遊客能自在地坐下來,麥農們不再劃地自限,自家的麥田撥出一小塊,打造綠色迷宮,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麥鄉風情。

麥農張閔翔:「你們今天來這裡,算是最後一塊大雅看到的小麥,如果之後你們想來的話,記得在3月底之前就要過來,大部分是在3月底之前收割完,今年是因為天氣比較冷,所以麥子成熟速度比較慢,來拍照的話,不要去亂丟垃圾,踐踏到我們農田。」

忍不住叮嚀了幾句,張閔翔最怕遊客,穿過友善的封鎖線,忘記高抬貴腳,踩壞小麥。麥農張閔翔:「心裡是很痛心啦!因為這是我們花了4個月,辛苦照顧的農地,利用我們所挖的排水溝,這地方是沒有麥子的,可以走進去拍照,如果他們看得到的話。」

張閔翔跟父親取得共識,合力種出的轉型有機小麥,已經完成第一次收割烘乾。麥農張閔翔:「自強段有機,3月23日,1331公斤。」

第一批有機小麥得來不易,被藏在倉庫最裡面。麥農張閔翔:「出去的話還要再測量一次濕度,它一定要有足夠的乾燥,才能作保存,出去之前會先做一次濕度測 量,如果它太濕的話,我們再進烘乾機一次,看起來完全沒什麼差別,要很小心 絕對不能混到,花了4個月的辛苦,加上5天的烘乾,烘乾跟作業程序,這個黃金,這是我們的黃金。」

張家父子歷經幾次摩擦、爭執,最後能尊重彼此的看法,攜手種出有機小麥,要讓台中大雅,在每年春天,都能迎接豐收的喜悅。(TV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