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生 - 手工古早麻糬 好滋味飄香

林金生 - 堅持手工古早麻糬 好滋味飄香傳承 

 

林金生 - 手工古早麻糬 好滋味飄香 

把麻糬跟餡料一一搬上車,早上8點多,林金生從家裡出發,推到市場,這一趟路走了半世紀,林金生自豪的說,他們賣的麻糬,對出外打拚的在地人來說,是「魂牽夢縈的家鄉味」。

麻糬業者林金生:「朴子要是出外再回來,他一定要來我這邊,我是聽客人在講,他回來朴子,如果沒有來我這邊,不像回到朴子。」

從小跟在爸爸身邊,盡得真傳,對林金生來說,父親傳下來的不能走調,否則就不是「古早味」。林金生:「這個麻糬皮都是糯米的,純糯米,很Q,才是古早味,外面在賣,幾乎都是粉皮。」

也不同於坊間的單一口味,林金生的有雙重層次。林金生:「我這個麻糬吃起來,是鹹甜、鹹甜,要先包綠豆餡,包了以後,要休息,我再下去包花生這樣。」

就為了口感,得分2次工,2種餡料堅持不能一次到位。林金生:「要做2次工作,不能用了(綠豆餡) ,花生粉馬上包,這樣不可以,要是包起來,花生粉香度就會被綠豆粉吸去,就比較沒有香氣。」

小小一顆麻糬,吃下去不消幾分鐘,可能很難想像,背後製作得花上4、5個鐘頭,因為無法用機器取代。林金生太太林楊翠花:「大家都說,別處買的麻糬都爛爛軟軟的,妳們特別Q,我說是因為米的關係。」

負責內場的太太,40年來,幾乎都清晨5點鐘就起床準備,這樣才能拿去蒸,除了少數幾個步驟會用到機器,幾乎都純手工,沒法「偷吃步」。林楊翠花:「這個就是要鋪平,(麻糬皮)炊起來才會平均,要不然有的好厚,有的又好薄,厚的不會熟,薄的又太熟。」

從公公傳承下來的廚房,還保留著早期的灶,也難怪林金生太太會笑說,這種古早味的麻糬,在市面上快要絕跡了。林楊翠花:「炊好還要再用機器打,讓它Q,你看,我炊粿,晚上就要開始準備,至少也要3個鐘頭。」

都自己來不累嗎?林太太解釋,像花生粉也考慮跟外面買,但就是不對「味」。林楊翠花:「不自己炒的都不夠香,外面買的都不香,他們都炒夠而已,但我們一定要炒到有一點點焦。」

又是個無法偷吃步的項目,花生每1到2天就得炒一次,如果一次炒太多的量,放起來等,花生就失去香氣。林楊翠花:「這個都還不行,要再繼續,這個都還不香。」

就像在洗三溫暖般,汗只能任由它不斷滴落。林楊翠花:「我都嘛這樣擦汗,這樣擦,整個都是汗,都是汗。」

2年前才回來幫忙的大兒子,現在包麻糬已經「出師」。林金生兒子林瑞元:「1分鐘啊,1分鐘大概可以包10個,在我手上的麻糬,應該有好幾十萬了。」

但林金生說,一開始從沒有指望兒子回來接班。林金生:「之前兒子都有工作,我是想說,做到我不能做,就要收攤,因為做這個太辛苦。」

年紀快要70,林金生曾想過要是體力不行了,就讓招牌熄燈吧,但客人可說什麼都不肯。林金生:「朴子人會對我說,你爸爸交給你,你就要交給你兒子,不能失傳。」

林金生回憶,那時實在忙不過來,態度開始軟化。林瑞元:「這是老天爺的安排(回來幫忙) ,很多客人會鼓勵,說這個東西一定要再傳承下去。」

就這樣,林瑞元思考半年做了決定。林瑞元:「很多我以前小時候吃的一些美味,都吃不到了,就是沒有,沒有兒女繼續傳承下去,我跟我媽講後,決定要回來,不會我就從頭學。」

既然要學,就要學的扎實,畢竟還肩負著客人的殷殷期盼,原本還反對兒子回來的林金生,這下子成了最嚴格的師傅。林金生:「有時候也會對他大聲啊,你既然要學,就要學足。」林瑞元:「什麼都不會,然後也是邊看邊學習,邊看邊給人家罵。」

光捏這個麻糬皮,就讓林瑞元的手足足痛了1年。林瑞元:「你在捏的時候,虎口這個地方會痛,早上起床的時候,手筋都是緊的。」

別看幾秒鐘就包好1個,好像很簡單,其實這都有眉角,從不會包到會包,林瑞元花了整整1個月摸索,尤其裹入花生糖粉後,再把麻糬捏緊,這段最難,功夫沒到家的人,就會包成餡料都偏向一邊,等於另一邊咬下只吃到皮,自然大大扣分。林瑞元:「我都利用早上的時間,因為早上他會比較晚來,我找個時間,我自己切,自己學著切。」

為爭取認同,搶在父親到達攤位前,先偷偷練功。林瑞元:「你切的這個OK,這個可以了,當然心裡會有成就感。」

替父親分攤外,也在思考如何把爺爺留下來的味道,兼具古早跟創新,除了麻糬外,賣的還有剉冰,冰品中的「黑糖」粉粿,就是林瑞元的IDEA。林瑞元:「 (粉粿的)材質一樣是地瓜粉,只是顏色來講,我不加色素,我加黑糖下去。」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決定就這麼做,告別過去坐辦公室的安逸,林瑞元勇往直前的動力,有很大部分,來自客人力挺,也讓他決心捍衛,爺爺留下來的古早味,不讓麻糬變成朴子人記憶中的鄉愁。

林瑞元:「我真的很感動,台中有一個,一組年輕人來我家買麻糬,他說小老闆加油,小老闆加油,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只有往前走。」 來源:TVBS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