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呂遂 - 沈葆楨後代沈呂遂賣官府菜

沈呂遂 - 沈葆楨後代沈呂遂賣官府菜 文化佳肴回味當年勇

沈葆楨的後人沈呂遂在船模前留影。 

   從父親八歲時離開福州,輾轉來到臺灣,三坊七巷里的家族記憶,過了八十年後依然清晰。站在臺北仁愛路三段騎樓外的沈呂遂,身旁掛著福州官府菜的招牌,下面 有菜單,還有億載金城、近代船政的圖文介紹。這個福州話已經不大靈光的沈葆楨六世孫,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宮巷26號沈家的故事。

根據福建日報報導,沈呂遂的父親曾在臺灣『中央銀行』任職,堪稱島內筆墨流傳最廣的書法界人士,因為新台幣上『中華民國』四個字為其所題寫。而沈呂遂自己則曾在兩岸影視文化界浸淫多年,和導演姜文一起合開過影視公司,也做過熱播電視劇《喬家大院》的製片。

世家門第遺留的痕跡還體現在:沈呂遂從小就一邊聽著父親說起沈葆楨書房夜識齋的往事,一邊埋頭苦練書法字帖;行為舉止、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嚴格規範, 『就連家宴中的芹菜炒豆干怎麼切,都有一個說法,這就是規矩』。在這些傳統家學的薰陶下,讓沈呂遂對傳統文化萌生了極大興趣。在影視圈闖蕩那些年,他還當 過高陽《胡雪岩》三部曲的版權持有人,代理過張紀中版《水滸傳》在歐洲地區版權推廣等。

在去(2011)年成為翰林筵的老板之前,想在兩岸文化交流上做點事一直是沈呂遂的心願。然而,中風臥床的父親最終讓他不得不選擇返台,並開了這家以福州官府菜為主題的餐廳。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沈呂遂認為,官府菜跟其他菜肴的不同在於,不僅有近乎『死板』的規矩,還有文人雅士的風範。在這個隱藏在地下一樓的餐廳裡,到處 懸掛字畫,有沈葆楨岳父林則徐虎門禁煙時題寫的對聯,也有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以第三十六名和第三十九名考中進士的金榜。雖然是複製品,但與周圍的紅紗宮 燈、羅漢床和仿古桌椅等,一道營造出相當古樸典雅的味道。仿佛帶人走入清代福州的官宦人家,體驗著風華大氣的過往歲月。

   福州的官府菜究竟有什麼不同?除了對用餐環境精心設計之外,沈呂遂的理解是:做人和做菜都要講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尋常的一道紅鱘蒸飯,別的店家只 是將糯米蒸熟後,加入香菇末和蝦子等配料,扣上紅鱘即可。而在翰林筵則是將紅鱘用乾鍋焙乾,蟹殼搗碎後混入高湯,在大鍋炒生米時一點點加入高湯,花費更多 的工夫才能做成一道紅鱘飯。沈呂遂說,『這就是傳下來的規矩,不能改。還有那時的官宦大都髮禿齒鬆,因此官府菜一定要非常鬆軟才行。』

沈呂遂甚至還將父親的畫作燒製在盤子上,以及用一些古董碗碟來盛裝菜肴。用他的話來說,這是『食必以器,器皿也是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1994年,沈呂遂首次回到家鄉福州。來到三坊七巷中的沈宅之後,從未謀面的姑姑給他端來一碗有兩個蛋的太平面麵『雖然當時剛吃完飯過去的,實在吃不下這 碗麵,但是那種親情和傳統文化風俗,印象非常深刻』。沈呂遂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種幾代人傳承下來的官府菜,或者說幾十代人傳承下來的福州菜,原汁原味的繼 續傳承下去,『讓臺灣鄉親以及兩岸的後輩,都有機會去品評一下當年的飲食和文化』。

從影視圈到餐飲界,沈呂遂的理想並沒有發生多大改變,他希望這些隱藏在福州三坊七巷或是臺南億載金城裡的記憶,能通過電視劇或者是美味佳餚等載體歷久彌新。http://www.nownews.com/2012/06/01/162-2820056_1.ht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dy 的頭像
    wendy

    芝麻開門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